“我已经用尽全力了,为何我还未能成功达到目标呢?” 身为公司的主管,我时常会听到员工这样的感触和无奈。 甚至有些员工会觉得不是未尽全力而是上天不公平,运气不 好,又或是没有一个“富”爸爸,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因素。 他们认为有了以上的条件就肯定会成功。你认为呢?
每个人都希望能夠成功,却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。举 个例子:我指示你在院子里搬一块超出你体重两倍大的石 头并在一旁一直支持你、鼓励你说:“只要你全力以赴,一 定搬得起来!”但是那石头确实是太大太重了,你尽了全力 仍搬不起来。你可能会埋怨说:“这石头太重,我已用 尽全力了!”我会回应说: “你还沒尽全力!”你只是用尽了体力,没应用你的脑力,更不用谈财力与人力。我就在你身旁,为何沒想过要请求我帮助?这是何等悲哀啊!这是现今社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。很多人只会想到“我自己能做什么”而没想到“借力”, 以达到双赢的果效。
很多时候,我们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,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。其实一件事情能达成又岂是单靠一己之力呢?很多时候都是由各方通力合作和配搭才能取得成功。谁又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?很多成功者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,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资源,这就是“借力”。
三国时的诸葛亮是“借力”高手。有一天,周瑜对诸葛亮说:“你三天之內,给我打造十万支箭!” 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诸葛亮还是答应了。为什么?打造不出可以借嘛!若他跟曹操说:“我想杀你,借我十万支箭好吗?”曹操肯定不肯借他啊,除非曹操脑袋进水了。但历史告诉我们, 曹操脑袋沒进水,却真的把十万支箭借给诸葛亮。那是一 個大雾漫天的夜晚,诸葛亮派出二十艘船,船上扎满了稻草 人,佯装攻打曹营。曹操一看就说:“诸葛亮你真的要杀我呀,我先用箭射死你!”于是他命令所有的弓箭手向着小船, 万箭齐发,结果箭一支支射到了船里早就设好的稻草人身 上。一个晚上,诸葛亮就收到曹操白白送上的十多万支箭。
谁说借力只能向“我的”朋友、亲人、公司、同事、上 司、供应商、顾客?有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也是很好的借力对象。突破“我”的局限,你的视野将更宽阔,世界也更宽广。
再分享叧一个现今的例子。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,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。有一次,图书馆要搬迁,计算后发现搬运費居然要几百万。图书馆根本没办法应付这大笔费用,怎么办?有人给馆长出了个主意。次日,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:“即日起,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十本书。”结果,许多市民蜂拥而至。沒几天,就 把图书馆的书给借光了。书借出去了,怎么还呢?借书者被通知在指定的时间把书还到搬迁后的图书馆新址便得了。就这样,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。
很多人把自己局限于“要尽力”。这样做起事可以很不 错,也有效果。但要真正成功,有卓越的成就,单单尽力是不够的,我们还要有“借力”的智慧。“借力”带来的效果往往出人意表。